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有一个默默工作的 “小管家”,时刻记录着家中的用电情况,它就是电能表。电能表,又称电度表、火表,千瓦小时表,看似毫不起眼,却在电力使用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。今天,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个 “小管家”。
电能表的发展历程
电能表诞生于 1881 年,它是根据电解原理制成的。当时的电能表体型庞大,每只重达几十公斤,而且精度难以保证。但即便如此,它的出现还是引起了科技界的轰动,被迅速应用到工程领域。随着交流电在 1888 年被发现和应用,对电能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。不久后,感应式电能表应运而生。由于其具有结构简单、操作安全、价格低廉、经久耐用,且便于维修和批量生产等诸多优点,感应式电能表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。
我国的交流感应式电能表发展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,初期主要是仿制外国产品。经过二十多年的钻研与努力,我国电能表制造行业逐步具备了的规模和水平。随着科技的进步,以及对电能表过负荷能力、使用寿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,从 80 - 90 年代起,我国开始大力研制长寿命电能表、机电一体化电能表(半电子式电能表)、全电子式电能表、多功能全电子式电能表、预付费电能表、复费率电能表大需量表、损耗电能表等。到了 2000 年以后,这些半智能式电能表广泛应用于家庭和商业用电场景。
2009 年,英国率先将具有网络通信功能的电表应用于家庭用电。随后,中国国家电网在国内提出了 “智能电表” 的概念。当时,国家电网旗下 26 个网省公司统一制定了技术标准,旨在解决阶梯电价和远程抄表的问题,同时为后续功能拓展奠定基础。智能电表在原有半智能化电能表的基础上,增加了网络通信与光电通信功能,以行业标准的形式规范推广。
电能表的工作原理
普通家用电表主要由测量系统和单片机处理系统组成。测量系统本质上是一块单相电子式电能表。其工作过程如下:分压器负责完成电压取样,取样电阻进行电流取样。取样后的电压和电流信号通过乘法器转换为功率信号,再经过 V/T 变换,推动计度器工作,同时将脉冲信号输入单片机系统。
对于老式的感应式电能表,工作原理又有所不同。当电表接入被测电路后,被测电路电压加载在电压线圈上,电流通过电流线圈,进而产生两个交变磁通穿过铝盘。这两个磁通在时间上同步,分别在铝盘上产生涡流。由于磁通与涡流相互作用,产生转动力矩,驱使铝盘转动。制动磁铁的磁通也会穿过铝盘,当铝盘转动时,会切割此磁通,在铝盘上感应出电流。该电流与制动磁铁的磁通相互作用,产生一个与铝盘旋转方向相反的制动力矩,从而使铝盘转速趋于均匀。因为磁通与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成比例关系,所以铝盘转动情况与电路中消耗的电能成正比,即负载功率越大,铝盘转动速度越快。铝盘的转动通过蜗杆传动至计数器,计数器便自动累计线路中实际消耗的电能。
电能表的类型
按用途分类
有功电能表:我们家庭中常见的电表大多属于有功电能表,它主要记录电器消耗的有功电能。像普通灯泡、电炉等电热丝加热元件,只消耗有功电能;而对于电机、电视机、空调、日光灯等具有电感或容感的负载,除了有功电能消耗外,还存在无功电能消耗,但有功电能表只记录有功部分。
无功电能表:专门用于测量电路中的无功电能,无功电能虽然不直接用于做功,但在一些有电感或电容的电路中是客观存在的,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等方面有重要意义。
大需量表:能记录用户在某段时间内的大需电量,有助于电力部门了解用户的用电峰值情况,合理安排电力供应。
标准电能表:具有高精度,通常用于校准其他电能表,保证电能计量的准确性。
复费率分时电能表: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设置不同的电价,鼓励用户在低谷电价时段多用电,起到削峰填谷、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作用。比如,深夜的电价可能相对较低,白天用电高峰时电价较高。
预付费电能表:包括投币式、磁卡式、电卡式等。以 IC 卡电表为例,用户需要持 IC 卡到供电部门交款购电,供电部门通过售电管理机将购电量写入 IC 卡。用户将 IC 卡插入电表感应区,即可合闸供电。当表内剩余电量等于报警电量时,会拉闸断电报警(或蜂鸣器报警),此时用户刷卡可恢复供电;当剩余电量为零时,自动拉闸断电,用户需再次购电才能恢复用电。
损耗电能表:主要用于测量电力传输过程中的线路损耗等电能损失。
多功能电能表:除了能测量有功、无功电能外,还可具备测量需量、记录电网事件、检测电网质量等多种功能。
智能电能表:具备多种防窃电功能,起动电流小、无潜动、宽负荷、低功耗,误差曲线平直且长期运行稳定性好。它还具有外形美观、体积小、重量轻、安装方便的特点。智能电表准确度高,采用全电子式设计,内置进口专用芯片,精度不受频率、温度、电压、高次谐波影响。并且长寿命,采用 SMT 技术,优化电路设计,整机出厂后无需调整电路。另外,它功耗低,可降低电网线损,还能实现预购电量,通过 IC 卡等传递数据,实现数据回读,如回读总电量、剩余电量、表内累积购电量、总购电次数等信息,同时能储存表常数、初始值、用户住址、姓名等信息,具备超负荷报警断电、剩余电量报警等功能,提醒用户及时购电 。
按结构和工作原理分类
感应式(机械式):如前面介绍工作原理的老式电能表,通过电磁感应等原理工作,有机械转动部件。
静止式(电子式):采用电子电路和芯片等技术实现电能测量,没有机械转动部件,精度更高,稳定性更好。
机电一体式(混合式):结合了机械式和电子式的部分特点,兼具两者的一些优势。
按接入电源性质分类
交流表:用于测量交流电路中的电能,我们日常生活用电基本都是交流电,所以家庭和大部分商业场所使用的都是交流电能表。
直流表:主要用于测量直流电路中的电能,在一些特殊的直流用电设备或场所会用到。
按准确级分类
常用普通表:常见的准确级有 0.2S、0.5S、0.2、0.5、1.0、2.0 等。准确级数字越小,电表测量精度越高。例如,0.2S 级的电表比 1.0 级的电表测量精度更高,更能准确反映实际用电量。
标准表:准确级一般为 0.01、0.05、0.2、0.5 等,主要用于高精度的计量标准场合,如校准其他电能表。
按安装接线方式分类
直接接入式:在低电压(不超过 500 伏)和小电流(几十安)的情况下,电能表可直接接入电路进行测量。
间接接入式:在高电压或大电流的情况下,电能表不能直接接入线路,需配合电压互感器或电流互感器使用。通过互感器将高电压、大电流转换为适合电能表测量的低电压、小电流,从而实现准确计量。
按用电设备分类
单相电能表:用于测量单相线路的电能,适用于大多数家庭,因为家庭用电一般为单相电。
三相三线电能表:主要用于测量三相三线制线路的电能,常见于一些工业场合。
三相四线电能表:用于测量三相四线制线路的电能,在工业和部分商业用电中应用广泛。
电能表的使用注意事项
在使用电能表时,需注意以下几点:
选择合适的电能表:要根据实际用电情况,如电压、电流大小,负载类型等,选择合适规格和类型的电能表。若电能表选得过大,对于小负载可能计量不准;选得太小,则容易因过载烧坏电能表。
正确安装:电能表的安装应符合相关规范,确保安装牢固、接线正确。如果是直接接入式电能表,要保证接线牢固,避免松动导致接触不良,影响计量准确性甚至引发安全隐患;对于间接接入式电能表,互感器的安装和接线也必须正确无误。
关注电表状态:平时要留意电能表的工作状态,如数字显示是否正常、指示灯是否闪烁异常等。若发现电表出现故障,如不走字、走字过快或过慢等情况,应及时联系供电部门进行检查和维修。
了解电费计算:明白电能表的读数与电费计算的关系。一般来说,电费是根据电能表一段时间内的读数差值,乘以相应的电价来计算的。对于复费率电能表,不同时段的电价不同,要了解各时段电价及对应的用电读数,以便合理安排用电,节省电费支出。
防止窃电行为:窃电不仅违反法律法规,还可能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,损害其他用户的利益。要保护好自家的电能表及相关线路,防止他人窃电,同时自己也绝不能有窃电行为。
电能表虽小,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它精准记录着我们的每一度电,见证着家庭的用电情况。了解电能表的知识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电能,合理规划用电,还能及时发现用电过程中的问题,保障用电安全和稳定。希望通过这篇文章,能让大家对电能表有更深入的认识,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与这位 “小管家” 相处。